电影《好东西》自上映以来,票房一路高涨,第16天便突破了5亿大关。这部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,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,包括对老登电影和妈味等话题的热议。然而,随着讨论的深入,风向似乎开始出现了偏差,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变得越来越极端。
争论的一个焦点是《好东西》是否是一部“打拳”电影。批评者认为电影中的台词密集,像是脱口秀,以女性视角物化男性。而反对者则认为,看不到电影的好,是因为观众自身的问题。电影中的“好东西”只有“好东西”可见。双方的争论愈演愈烈,声浪一浪高过一浪。
从人物角度来看,《好东西》并非“打拳”电影。电影中的角色们在互相鼓励和帮助后,解决了自身的苦闷和不如意,选择更积极地面对生活。他们的困境各不相同,但没有一个人的困境是男人。因此,认为《好东西》没那么好,并不意味着观众本身有问题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电影中过于密集的台词确实削弱了电影性,这也是许多人认为其不如《爱情神话》的原因。更重要的是,“新”值得赞赏,但它不能与“好”划等号。电影中的男性角色确实新颖,但在表达上,这样男性形象的塑造,在“新”的同时,其实是过于理想化了故事发生的环境。
电影里最大的危机是一个晚上跟在小叶身后带鸭舌帽的疑似猥琐男,但很快就被王铁梅“驱逐”。现实中会这样圆满吗?虽然这是真实的例子,但在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并不会有这般顺利。现实中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,其实大部分依旧是影片中王铁梅发表那篇文章后,在底下留言的人。他们非但不能接受这一套女性主义思想,更比我们想象的保守。
邵艺辉的做法是将这个“大多数”变成了一串符号,并小心翼翼地维护电影的安全舒适感。这不仅减弱了影片的现实性,更让影片的表达掺杂了本不存在的甜腻。于是,这部影片最后就是,喜欢的人愈加喜欢,讨厌的人愈加讨厌,没有太多可调和的余地。
然而,对《好东西》的支持和反对衍生出的争论,实际上已经跟电影本身无关。大部分人在做的,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输出情绪。一个关键因素是性别。在当下的主流舆论中,不管男女,都一致认定,性别是对方的原罪。
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。一个是部分女性视角:前段时间,《正面连接》策划了一场邵艺辉与男性影评人梅雪风的对谈。评论区里,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指责男性影评人的爹味。而另一个,则是部分男性视角:虎扑评分。虎扑是个直男属性很强的地方,但没想到对《好东西》的不满如此直白,不仅给出了4.9的不及格分数,很多人是看到名字就拒绝去看。
实际上,如果你仔细看《好东西》,会发现邵艺辉已经很小心翼翼了。在电影里,邵艺辉在指出女性的问题方面的力度,其实并不亚于另一边。比如小叶的恋爱脑,每天喝酒还倒贴。而让小叶缺爱,始终缺乏安全感的人,恰恰也是她的母亲。甚至,王铁梅的过于强势,也给周边人造成了负担。
可是,在作品里再小心的邵艺辉,也阻止不了现实舆论的非此即彼。哪怕不看电影,支持的人与辱骂的人也能吵个不可开交。电影本身究竟怎样,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话题。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,其实早已跟电影无关,它更像是当下大众心态的集体映射。人们只是借着《好东西》来表达不满。
于是在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中,《好东西》被当作了炮弹火药,成为了彼此互掷的武器。这种讨论空间被误解放大的样子,特别像一个更熟悉的名字:杨笠。关于《好东西》的讨论,越来越“杨笠化”了。当两者越来越激化的同时,很多人(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),都渐渐忽略了:最初,更多的只是在呈现幽默。
无论杨笠还是邵艺辉,她们在讽刺的同时,也清醒地与偏激保持距离。许多人今天只记得杨笠说“男人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”。但在完整的脱口秀作品中,她还说了更多。而《好东西》呢?邵艺辉也在说:男子气概是有毒的东西。她也不认为男人就是冥顽不灵,必须被抛弃。而是不同的人也可以相互理解,走近彼此。
可到了舆论上,所谓调侃,都成为了非黑即白的焦点。大家跳过了幽默,直达偏激。一方面,簇拥者将作品当作针砭时弊的武器,向身边不顺眼的人和事挥舞;另一方面,痛恨者也感受到了不友好,将其视为“拳”。这两者都并非创作者的本意。但这也是今年文艺环境的悲哀:大家太紧绷,太防备,无法沉浸在松弛感中。容易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累积放大的,是愤怒和不满。
然而,《好东西》最初口碑出圈时,大多数的评价是松弛,治愈,温暖。享受生活,体验关系,发现爱。可是为什么逐渐的,大家讨论的只剩下一个东西:立场。这种立场先行,情绪先行,甚至于性别先行的舆论环境,对一部作品来说,只有坏处,没有好处。我们应该有彼此对话的勇气。女性题材创作破圈之路还有很长。所以如果一面把口碑推上高地,一面又给它筑起了一道带刺的墙,把反对者挡在外边,只留下赞美的声音传进墙内,在墙内欢呼,在欢快的氛围里高声唱和,看似是为了电影,不过也只是让《好东西》里真正提倡包容与进步,沦落成了“艺辉实验小学”与“红拂杂货铺”:在一个个追逐把玩彩蛋的趣味中,在粉丝们集体欢呼的胜利声音里,把好东西当作珍馐,藏了起来,而非和人分享。直到现状毫无改变,再一次无人问津。所以该怎么说呢?Sir的初衷并非是各打二十大板,而是说,这样立场先行,情绪先行,甚至于性别先行的舆论环境,对一部作品来说,只有坏处,没有好处。我们应该有彼此对话的勇气。
发布于:江苏省